A股退市新生态:“面值退”渐成主流 多项关键数据刷新历史纪录

财经 (18) 2024-08-09 08:11:30

  炒股就看,权威,专业,及时,全面,助您挖掘潜力主题机会!

  证券时报记者 陈见南

  强监管持续发力,A股市场“新陈代谢”显著加速。今年以来,强制退市公司数量、ST公司数量以及退市风险较大的低价股数量等多项关键数据刷新历史纪录。此外,与往年相比,今年退市公司还呈现两个新迹象:面值退市数量继续新高、市值退市首度出现。

  分析人士指出,借鉴成熟资本市场的运作经验,A股市场退市公司数量增多实为常态,这标志着市场正有效发挥优胜劣汰机制。展望未来,市场有望进一步迈向成熟,退市公司数量继续增加成为必然,投资者需强化避险意识,实现从市场追随者向市场研究者的角色转变。

  “面值退”成为主流

  近年来,随着监管的强化、退市相关法规的完善,A股上市公司退市逐步常态化,“有进有出”的市场生态逐渐形成。

  今年4月,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加强监管防范风险推动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新“国九条”),其中提出加大退市监管力度,深化退市制度改革。同日,中国证监会发布了《关于严格执行退市制度的意见》,要求严格执行退市标准,逐步拓宽多元化退出渠道。随后,沪深北三大交易所落实深化退市制度的改革要求,修订并发布新《股票上市规则》,进一步严格了强制退市标准。

  这一系列举措强化了市场优胜劣汰机制,加速劣质公司的出清。据证券时报·数据宝统计,自2020年12月退市新规实施后,A股退市效率明显提高。数据显示,2022年之前,A股每年强制退市公司数量从未超过20家;2022年,退市公司数量达到41家,几乎是过去3年的总和;2023年,退市公司数量达到44家,继续创历史新高。

  2024年以来,退市步伐进一步提速。据数据宝不完全统计,截至7月底(下同),已摘牌的强制退市公司共计29家,锁定退市尚未摘牌的则有19家,合计达到48家,这意味着今年退市公司数量将继续刷新历史新高,且连续3年超过40家。

  相比往年,2024年呈现出“面值退市成为主流、市值退市警报拉响”的新特征。据数据宝统计,今年以来,已经摘牌的29家强制退市公司中,有14家为面值退市,占比接近一半,无论是绝对值还是相对值均创出历史新高。此外,锁定退市尚未摘牌的19家公司中,面值退市的公司数量更是达到18家。两项数据合计,今年面值退市公司数量已经达到32家,占总退市公司数量的66.67%。

  除面值退市大幅增加外,今年还首次出现了市值退市的情况。7月26日晚间,公告称,公司收到深交所下发的《事先告知书》,深交所拟决定终止公司股票上市交易。公告显示,因*ST深天股票在2024年6月27日至7月24日期间,连续20个交易日的股票收盘市值均低于3亿元,触及面值退市情形。

  通过对全球主要交易所主板相关强制退市标准进行对比分析,梳理总结了A股退市标准特点及退市企业特征:一是A股退市力度有望持续加强,优胜劣汰的市场竞争环境或将进一步强化,市场资源也将不断向优质企业聚集;二是财务类退市为主逐渐向多元化退市过渡。

  国金证券认为,A股强制退市标准仍有待进一步完善。与成熟的证券市场退市标准相比,沪深交易所退市标准在定量指标上偏重净利润、营业收入等财务指标,而市值标准、股东结构等交易类指标有待进一步细化(市值标准在退市新规中已经得到明确)。在定性指标上,国外交易所拥有更为广泛的自由裁量权,除关注信息披露、行为准则、利益冲突外,还将股东投票权、高管薪酬、审计体系等定性指标纳入退市标准。相比之下,A股在公司治理与持续运营指标的优化上仍有进一步提升空间,如可从股东投票权保护、审计委员会管理、关联方审查监督等角度制定更为严格的强制退市标准。

  被ST公司数量创新高

  风险警示类个股数量的增长,也凸显A股市场在加强监管、推动优胜劣汰方面的积极努力。据数据宝统计,截至7月底,年内被ST或*ST的公司数量达到77家(剔除实施前已经是ST或*ST的公司),创出历史新高,相比去年同期增幅超过83%。

  今年监管层加大了对上市公司重大违法类事项的查处力度,有9家公司因此被ST,这一数值同样创出了新高,这充分展现出监管层对财务造假等违规行为的严厉打击态度,也向市场传递了一个明确的信号。

  值得一提的是,证监会对分红不达标的公司实施了强约束措施。4月12日,沪深交易所就《股票发行上市审核规则(征求意见稿)》等多项业务规则公开征求意见。沪深交易所拟对主板、创业板、科创板《股票上市规则》中有关分红的规定做出重点安排,核心内容是对分红不达标的公司采取强制约束措施,将多年不分红或者分红比例偏低的公司纳入“实施其他风险警示”(ST)的情形。

  这一新规有助于增强上市公司回报投资者的积极性,同时也是对一些长期不分红的“铁公鸡”公司的警示。虽然未来ST公司的数量可能继续增长,但有助于加快形成风清气正的投融资生态,促进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

  退市高危股批量出现

  不论是退市公司数量创新高,还是被ST公司数量的增长,都反映监管层在资本市场生态治理上的努力。强监管下资本市场生态已经得到显著净化,绩优股获得资金青睐。代表大盘蓝筹股的低市盈率指数和低市净率指数表现优异,今年初至7月底分别上涨6.04%和5.78%;代表绩差股的亏损股指数则大跌近24%,市场对于“炒小炒差炒壳”态度显著转变,作为退市风险较高的低价股数量也开始大批量出现。

  据数据宝统计,今年6月至7月有多个交易日1元以下股数量超过40只,绝对数及占比均创出历史新高;1元至2元之间的个股数量一度突破200只,绝对数及占比数也双双创出历史之最。

  按照沪深交易所相关规定,当股票收盘价首次低于1元时,上市公司应当在次一交易日开市前披露公司股票或者存托凭证可能被终止上市的风险提示公告。当收盘价连续20个交易日低于1元时,将触发退市机制,公司股票停牌。在交易所做出终止上市决定后,股票将被直接摘牌。

  因此,这些低于2元的个股,多为退市高危股。从业绩角度也表明这类公司经营能力普遍较差,存在较大的退市隐患。数据显示,7月底股价不足1元的177只个股中,仅有34只个股去年扣非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为正,占比不到两成。

  除了低价股批量出现外,低市值的股票数量也开始飙升,这意味着市值退市高危股数量的增长。数据显示,今年以来沪深两市市值低于10亿元的个股一度逼近120只,数量创出10多年来新高;市值在10亿元至50亿元的个股数一度超过3000只,创出历史新高,占沪深两市A股总数的比例超59%,创出5年来新高。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