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本周,北京“1+3”培养实验的招生结果全部出炉,今秋开学,又一批学生将加入这项教育改革实验中。“1+3”培养实验是个什么项目?今年有何不同?家长和学生愿意报考吗?其培养效果到底怎么样?
问题1 什么是“1+3”培养实验?
初二学生无需中考直升高中
清华附中将台路校区执行校长 朱建宏
北京“1+3”培养实验项目从2016年推出,是推动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旨在打破初高中教育壁垒,实现学段的连续贯通,实现教育资源的均衡分配,为学生提供更加个性化、多元化的发展路径。
“1+3”培养实验项目,即学生在完成初二年级学业后,自初三年级第一学期起在实验学校就读,学籍转入实验学校,按规定参加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合格后升入实验学校高中。也就是说,进入实验的学生无需参加中考,可以直接上高中。这一模式不仅减轻了学生的应试压力,更为其提供了更多时间和精力去发展个人的兴趣和特长。
作为最早纳入该项目的实验学校,清华附中将台路校区始终秉持“以人为本,关注学生,为每个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的教育理念,积极探索适合新时代要求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8年的实践,学校探索了不通过文化课考试综合选拔学生的办法,开发了“1+3”培养实验项目的课程方案,不仅注重学生的学术发展,更在美术和体育等特色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学校设立了美术特长班,以“价值塑造、能力培养和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的理念,开展了一系列特色美术课程。学校利用清华附中优质资源设立了体育特长班,为学生提供专业的体育训练和丰富的体育赛事参与机会。学生们在篮球、足球、羽毛球等项目中展现出了极高的竞技水平,多次在市级、区级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
据统计,自2016年起,清华附中将台路校区“1+3”培养实验项目已招生2377人,共有880名学生毕业,本科升学率接近80%。近年来,有10多名美术生被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中央美术学院等高等艺术院校录取;另有近20名体育生考入北京大学、北航、复旦大学、北师大、北京体育大学等高校。这些学生当中,不少人是因为考高中有一定困难才选择了“1+3”培养实验项目,但4年后他们大都考上了大学,实现了该项目提高教育质量、均衡分配教育资源的初衷。
“1+3”培养实验项目设定了相应的退出机制。按照规定,进入实验的学生可以在初三学业水平考试报名前选择退出实验,转回原初中学校,参加当年中招,但不能参加指标分配批次录取。这一机制既保障了学生的选择权,也为其提供了更多的发展可能性。
总之,“1+3”培养实验项目作为北京市基础教育领域的一项重要创新举措,正以其独特的教育模式和显著的教育成效受到关注。随着项目的不断推广和完善,未来将有更多学生因此受益。
问题2 今年“1+3”培养实验有什么不同?
“1+3”招生计划比去年多出近一倍
北京二中经开区学校校长 钮小桦
今年,北京进一步优化实施基础教育阶段“1+3”培养实验,按照学校申报、区级推荐、市级评审等程序,“1+3”培养实验学校布局和结构都有所优化。
与2023年相比,“1+3”培养实验招生校总数由41所增至82所;招生计划由3144人增至6014人。其中,市级实验学校由7所减至6所;区级实验学校由34所增加至76所。
2022年,“1+3”培养实验曾实行过“摇号录取”的方式,也就是说,当报名人数小于招生计划时全部录取,当报名人数大于招生计划总人数采取“摇号录取”。不过,这一录取方式在2023年改为“综合素质评价+面试”录取,今年延续了这一做法。
根据《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做好2024年“1+3”培养实验工作的通知》要求,今年“1+3”培养实验的录取方式为:实验学校结合学生初中综合素质评价信息,按照1∶3比例确定面试名单,并按要求组织面试;经市、区教委认定的特色学校可组织相应专业测试,面试、专业测试方案经区教委审核后实施。在招生过程中,文化课测试、与社会教育机构合作选拔学生、提前组织校园开放日、收简历等行为被明确禁止。各实验学校录取本校初中学生比例不高于培养总计划的70%。
今年,北京二中经开区学校首次纳入“1+3”培养实验项目,招生计划为30人。因为不允许进行文化课测试,所以我们是通过两种途径来了解学生。第一是看综合素质评价,上面记录了学生的相关信息、学业成就以及老师的评语等,是一份比较详细的个人成长记录。第二是进行面试,即通过学生的现场口头表达情况,了解他们的知识积累、观点想法、学习态度等,然后从中择优录取。
针对“1+3”培养实验项目,北京二中经开区学校设置了专门的课程体系——“赢未来”课程体系,主要有三块内容:“乐赢”,培养兴趣;“智赢”,打好知识基础、培养一定的学习能力;“创赢”,创造性学习。这个课程体系既包括国家课程,也有拓展课程、社团课程,还有针对学生个性需求的定制课程。
客观地说,此前很多家长对“1+3”培养实验项目的认识有误区,特别是那些学习成绩不理想孩子的家长更将这个项目看成是上高中的捷径。实际上,“1+3”培养实验项目是一个贯通培养的“小切口”,这个“小切口”让孩子们不必经受中考的应试压力,而能延续特长、提升素养、可持续发展。这种招生制度是对拔尖创新人才一体化发展、长链条贯通培养路径的一种探索,对于推进北京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将起到重要作用。
问题3 “1+3”培养实验效果如何?
越来越多优秀初中生看好贯通培养
人大附中翠微学校副校长 赵志勤
今年是人大附中翠微学校“1+3”培养实验项目招生的第9年。这些年来,学校探索出一条顶级师资高位引领、课程设置层次分明、初高中贯通培养的特色发展之路。人大附中翠微学校“1+3”培养实验主要在四个方面发生了变化。
首先,家长和学生对这个项目的看法发生了变化。最早报考“1+3”培养实验项目的学生大都把该项目看成是缓解中考升学压力的捷径,主要想法是“我未来中考不一定能考上人大附中翠微学校高中”,对他们来说,报考“1+3”培养实验项目就是一个上高中的机会,万一上了,中考就不用那么费劲了。成绩优异的学生则认为还是应该参加中考找到更好的学习环境。在这种背景下,各实验学校最初的“1+3”培养实验项目都面临着巨大的挑战。随着“1+3”培养实验项目的深入开展,在老师的精心培育下,在丰富的实践课程中,家长和学生对“1+3”培养实验项目的看法逐渐发生了改变,特别是当他们看到该项目学生在高中学生会、学校各项活动中都表现出了强劲的综合实力,很多优秀毕业生甚至人大附中翠微学校第一个考入北大的学生都来自“1+3”培养实验项目时,这个项目已经“身价倍增”,像今年学校的110个招生计划就吸引了众多优秀学生报名。
其次,教师的观念发生了变化。“1+3”培养实验项目刚起步时,中考压力很小,初中的优秀老师不想教,怕体现不出中考成果;高中的优秀老师不屑教,觉得原本该就读初三的学生达不到高中标准。意识到这个问题后,人大附中翠微学校为“1+3”培养实验项目配备了顶级师资团队,集中人大附中外派教师进行课程开发,开展丰富的实践活动,让参加“1+3”培养实验项目的学生共享人大附中教育集团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在教育教学上实现了高位引领。参与“1+3”项目的教师,也得到了初高中贯通教学的宝贵经验,在个人成长方面有了质的飞跃。学校发展、教师成长、学生成才,“1+3”培养实验项目,由此实现了三赢。
第三,生源结构发生了变化。早先,“1+3”培养实验项目生源结构整体不强,学生学习动力不足。随着课程设置的不断完善,老师们的精心培育和个性化引导,不同层次的孩子都有了巨大进步,社会认可度和美誉度逐渐提升,学生的生源结构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很多本校初中的优秀学子都愿意参与“1+3”培养实验项目,接受贯通培养,并为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环境而深感庆幸。
第四,课程体系发生了变化。很多“初升高”学生都有这样的感受:由于知识跨度大、难度增加,初高中衔接不顺畅,心理上难以适应。针对这种情况,人大附中翠微学校为进入“1+3”培养实验项目的学生设置了专门的课程体系,实现4年贯通培养。在国家课程的基础上,通过语言与文学、科学综合、研学实践等特色课程群,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更好地完成语文、数学、外语、物理等各学科的初高中衔接。如中英文的名著阅读和戏剧表演课程,以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为主题的跨学科综合培养的特色课程,还有每学年一次的外地研学课程,都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基。
学生说
好心态带动成绩提升
高二学生 单心泉
在初中读了两年书,便通过“1+3”项目进入高中这个新环境。老师是新的,同学也是新的,老实说,一开始我有点儿紧张,但这种紧张很快就在愉快的班级氛围和融洽的师生关系中消散。由于不需要按部就班地进行中考复习,我感觉学习时间一下子多了起来,学习进度也快了不少,比如,我们的初高中衔接课程,让我更好地适应高中的学习节奏,即便高中新知识难度增大、学习进度加快,我也没有了初一、初二时的不适应和迷茫,这些富有挑战性的知识令我很感兴趣,我学得更加带劲儿,书本知识愈发学得明白了。虽然面临着压力,但自我感觉心态很好,成绩在稳步提升。
家长说
孩子的焦虑明显缓解
高一学生家长 刘明斯
最初我并没有考虑“1+3”培养实验项目,因为觉得孩子成绩不错,再督促得紧一些,中考能考上个更好的学校。但是,孩子进入青春期后脾气不稳定,给他的压力越大,他就越焦虑。了解“1+3”培养实验项目的设置安排后,我和孩子都觉得这种升学途径既能减轻中考压力,还不用专门拿出时间进行中考复习,于是就报了名。
进入项目开始学习后,我感觉孩子学习的焦虑明显缓解,他能够按照自己的节奏稳扎稳打地学习知识。老师也非常认真负责,而且教学经验丰富。各种校内外的活动有利于培养孩子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提升运用科学知识和方法参与社会实践的能力。尤其是学校引进了一些和大企业合作开发的课程,可以让孩子了解前沿科技产品,对于日常学习和未来的职业规划大有益处。除了学业,老师还关注孩子的日常生活,孩子也愿意向老师吐露心声,家校沟通做得十分到位。期待着两年后孩子能在高考中取得满意的成绩。
专家观点
为学生多样化发展提供更多可能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 冯洪荣
为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探索高中人才培养方式,2016年北京在城六区启动“1+3”培养实验,2017年起面向全市实施。“1+3”培养实验是学生在初二年级结束后进入实验校,连续完成初三(1年)及高中(3年)学习。
“1+3”培养实验的初衷,是给当年小升初就近选择一般初中校的学生一次提前免试升入优质高中的机会,对促进小升初就近入学、推动教育公平起到明显引导作用。作为人才培养改革实验,支持实验学校探索贯通学段的人才培养模式,参与实验学生不参加中招,学生备考负担减轻,有充足时间发展个人兴趣和长远规划生涯发展,有利于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截至去年,共有41所学校参与实验,其中,市级实验校7所、区级实验校34所,基本覆盖全市所有区,主要是一些特色学校和新优质改革学校。目前,已有4届学生完成4年实验,95%以上的学生升入理想大学。同时,实验学校在探索初高中贯通培养课程体系、提升学校教师课程开发实施能力、减轻学生家长考试升学焦虑、促进学校特色发展、优化区域教育生态等方面,都取得了较好成效。
为进一步巩固“双减”成果,统筹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教育评价综合改革,按照“大减法,小加法,新载体,多渠道”的策略,着力扩优提质,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多样化需求,今年,全市按照“优化布局、课程为先、回归培养”思路,扩大了“1+3”培养实验范围,共有82所学校参加实验,规模翻了一番,为更多的学校特色发展和更多学生多样化选择提供了新机遇。
从引导学校自主发展看,“1+3”培养实验更加注重公平导向、特色发展、体系优化。实验初期,更多实行的是根据改革需要与学校已有特点,市、区教育行政部门自上而下选择一些特定学校参与实验的特殊政策,而今年的改革着力探索标准先行,所有学校可以根据学校未来发展方向公平申报,择优确定,动态调整的公共政策,有利于优化学校公平发展、内涵发展的良好生态。与此同时,项目要求实验学校办学特色与高等教育专业衔接,围绕科学、人文、艺体、语言、工程技术等领域明确特色发展方向,制定高度匹配、科学可行的“1+3”连续的课程体系和培养方案,而且要构建从准入、培养到评价等全链条实验方案,这必将有力引导学校自主办学、特色发展,不断生成多样化新型优质学校。由于项目特别关注学生成长的连续性与系统性,实验学校需要为学生提供特色鲜明、类型丰富、可供选择的贯通课程,打破学段边界实现一体化培养,需要持续优化学校师资队伍、课程建设、教育管理、评价方式、育人观念等教育要素配置,形成高质量的教育培养体系。
从满足学生及家长自主选择来看,“1+3”培养实验有利于学生全面健康成长、长远个性发展,为家长和学生提供了多样性选择。学生完成初中二年级学业后,不必参加初三升学备考,而是主要根据综合素质评价和综合素质面试及专业特长提前升学,不再分分计较,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有效减少了内卷和盲目竞争甚至无效陪读,可以更加从容自信走适合自己的成长道路,这将引导家长科学育儿观念,促进孩子全面健康成长。学生在全面修习要求功课基础上,可以选择自己的专长,从长远发展出发,主动设计生涯规划并有计划地实施和优化,更好实现小学中学大学和工作方向的有效衔接,从小立志,聚焦优势,长期努力,更容易人生出彩,梦想成真。实际上,“1+3”培养实验给了家长和孩子三个选择:一是选择长期发展的机会,向前引导家长从小发现培养孩子的兴趣和潜质,并提前进入连续培养,减少内卷和内耗。二是可以选择适合学校,在与自己需求相匹配的市、区实验校中可各选其一,择优录取。三是可以选择升学方式。初二进入实验校学习一年后,如果想选择中考升学,可以在报名前申请退出实验,回原初中校参加中考,选择相应的升学渠道。为保障培养质量,初二学生进入实验需相应学业水平考试合格,否则退回原初中校参加中考,走相应升学渠道。
总体来看,全市“1+3”培养实验的优化扩大有利于人才连续培养,有利于家长多样化选择,有利于学校特色发展,有利于优化教育生态。当然,这项教育综合改革需要政府、家庭、学校、社会协同配合,群策群力,真正把改革举措落到实处,才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插画:琚理 供图:视觉中国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