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府学外国语学校校长姚宇堃:加强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

教育 (1) 2024-11-19 17:47:16

  北京作为全国的教育高地之一,其国际教育资源非常丰富,在原来130+所国际化学校的基础上,北京今年又新增了4所国际化学校,这些学校为北京的国际教育圈注入了新的活力,学校课程体系更加多样化,这给家长和学生提供了更多的教育选择。

  家长如何从众多选择中找到那所适合孩子成长的国际化学校?11月2日,由新浪教育、微博教育、择校行联合主办的新浪&微博2024国际教育秋冬择校巡展·北京站首场活动顺利举行。本次活动,80多所京城优质国际化学校受邀出席,为参展家庭提供1V1咨询。展会现场还邀请五位资深教育专家现场坐镇,他们从国际学校选择、学科规划、家庭教育等不同维度为参展家庭答疑解惑。众多国际化学校校长和国际教育大咖分享教育干货及最新的教育理念,助力到场家庭升学规划选择。北京市新府学外国语学校校长、联合创始人姚宇堃参与展会并发表了精彩演讲,以下为演讲实录:

新府学外国语学校校长姚宇堃:加强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 (http://www.cnwts.cn/) 教育 第1张

  非常荣幸能够在此与大家分享关于 “AI 时代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如何影响未来的教育和升学” 这一主题。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与传统的掐尖选拔虽有相似之处,但实则存在显著差异,其关键在于两个重要概念的转变。其一,着重强调创新性,且落脚点在于培养过程,而非仅仅局限于选拔机制,更为关键的是探寻有效的培养路径。尽管此类概念在各类官方与非官方的场景和渠道中屡见不鲜,但在实际的教育路径和场景中究竟如何落地实施?又会产生怎样的影响?这些问题值得深入探讨。

  当下,我们身处科技迅猛发展的时代,人工智能的能力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渗透到生活的各个角落,其成熟程度日新月异,每年都给我们带来全新的体验。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我们所需求的人才,不仅仅要具备传统模式下解决问题的能力,更要拥有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以及与人工智能和谐共生的能力。就目前人工智能的发展水平而言,其已能够完成北大本科阶段的所有学业,而随着新一代人工智能的出现或迭代更新,预计至少在博士阶段的学术要求方面也能够达到相应标准。

  面对如此现状,我们应如何审视人工智能对基础教育阶段的影响?又该如何应对?

  新府学位于北京市顺义区,是一所涵盖小学至高中的十二年一贯制双语寄宿兼走读的国际化学校。学校设施完备,拥有各类运动场馆,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坚实支持;专业的艺术中心助力学生探寻最适宜自身发展的路径。学校师生比约为 1:4,丰富的选修课体系满足学生个性化、多元化的发展需求。自 2021 年起,我校毕业生中有 79% 的学生成功获得世界排名前 30 大学的录取通知书。

  我校秉持 “明德至善,中西通才” 的教育理念,倡导德才兼备,以德为先,这里的 “德” 不仅涵盖传统意义上的品德素养,更重视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以及语言表达能力的提升。在中西通才方面,强调学生既要深入理解中华传统文化内涵,又要具备国际化视野和国际公民意识,以拥有广泛的适应能力,确保学生未来既能走出国门,又能回归本土,拥有更多选择的空间与权利。教育主体是以学生为中心构建教育教学体系,这需要家校携手,形成合力,同时也离不开教师的全心投入,这正是我校设置小班额、保持较高师生比的原因,旨在确保教师能够将注意力充分分配到每一位学生身上。我校采用融合式教育模式,将国际课程的先进理念与中国优秀教育实践相结合,通过落实学术核心素养发展和多元化需求支持,助力每个学生找到最适合自身成长的方向。我校的教育愿景是希望每个学生都能成为觉醒的学习者,尽管所有学生都在持续学习,但许多学生对自身未来缺乏清晰认知,并不明确学习的意义所在。前几年,北大徐海鸣教授针对在校大学生群体的调研发现,超 30% 的学生存在迷茫、价值观缺失的状况,即便在清华北大等顶尖学府亦是如此,学生们对自己学习生活的意义茫然不知。这其中重要原因在于,学生在小学、中学阶段视野受限,评价方式单一,中考和本质上是成绩排名,评价维度匮乏,导致学生进入大学后,对未来方向感到迷茫。因此,我们期望学生在前期学习中能够拓宽视野,积极参与实践尝试,从而成长为具有国际视野和合作精神的创新实践者。

  我校所有国际课程均获得官方授权与认证,如 IB MYP项目等均获官方授权认证,A - Level 课程更是获得剑桥和牛津双认证,同时还设有国际小学课程等。

  新府学小学阶段具有双向可逆性,这源于学生学习内容的包容性保障,避免学生进入单向发展路径,充分考量学生未来身心发展需求。小学毕业时,学生刚步入青春期,对未来的自主选择和参与需求增强,此时给予他们更多选择空间,更有利于其身心发展。小学阶段虽设有两种班型,但均支持双向可逆效果。初中阶段设有中考方向和国际方向两种班型,助力学生明确自身选择方向。高中阶段进一步细分方向,设有英语学院、艺术学院、小语种学院和高考学院,各学院下设更为细化的课程体系和班型。我校还配备专业的升学指导团队,为学生后续学业规划提供支持。

  新府学的一大关键词为 “数学 +”,这一概念的提出与我校团队构成、创始经历和基因密切相关。我校创始人卢振虎先生出身数学教师,拥有二十多年一线教学经验,这体现了我校作为教育者办学的本质,而非商业化运作模式,我校更注重学生成长发展,追求教育成果。我校教学副校长马昕光同样毕业于北京大学,具有数学竞赛经历,现负责诸多数学教学相关工作,我校专家组和学术委员会由众多专家教授组成,涵盖一线教学领域,为课程优化升级提供支持,涉及学科不仅包括数学,还涵盖物理、生物、化学、中文等。我校骨干教师团队由多元化、复合型人才构成,成员来自国内专业大学、综合性大学、优质师范院校以及海外留学归国人员,为学生多元化发展提供有力支持,令人欣慰的是,其中还有我校校友学成归来,投身教育事业。

  新府学的“数学 +”对整体教学体系产生影响,构建起学生、教师、专家三方协同互动的场域。“数学 +”从三个维度进行延展:

  其一,深入挖掘和理解数学。数学并非孤立学科,其本质为一门语言,如同中文、英文是沟通交流工具和自然语言一样,数学是逻辑语言,且是最具国际化的语言,在全球化程度上超越其他语言,包括英文。数学语言基于人类共同逻辑认知形成,可突破文化界限,不同国家虽存在文化壁垒,但数学逻辑的底层架构相同,这正是中国学生数学学科知识易于迁移至其他文化场景的原因。学习数学的核心在于掌握逻辑框架和背后的思想方法,这也影响着教学模式设计和教学内容构建。

  其二,广泛连接数学与真实世界及相关学科。人工智能发展的底层逻辑是数学,大数据时代的分析工具亦离不开数学,如我所学的发展心理学,其研究方法和统计分析也需运用数学工具,这充分体现了数学与其他领域的广泛联系。我们要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感受数学在真实场景及其他领域中的价值与意义。

  其三,实现所有资源与教学场景的连接与叠加。具体表现为教学内容的持续融合与升级,包括分层教学模式设计、国家课程中数学内容的拓展以及双语数学的融入。

  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我们开展了诸多与人工智能相关的项目,如今年奥运会期间,学生自主探究相关课题,并形成成果,制作数学校报、数学期刊。在故宫、天坛等场所进行研究学习时,学生也承担着与数学相关的任务,涉及文化、艺术、建筑结构与布局中的数学元素分析研究,同时还包括团队协作或趣味挑战的数学游戏、谜题,以及专门的数学项目,让专家、教授与学生有更多直接交流互动的机会,我校一年级学生便已开始此类探索。在此过程中,不仅有数学题目的研究,更有数学问题的产生与科普,许多数学问题源于生活的方方面面,如音乐领域,学生借此建立起更为紧密的知识联系。

  此外,学生积极参与各类数学活动和赛事,我校为其提供丰富机会与支持,每个学期学生都有众多不同选择,通过积累,学生获得诸多认可与鼓励。我校积极激励学生,因为成就驱动是形成内驱力的关键心理要素,如同学生喜爱游戏,核心在于游戏给予的正向激励与反馈,强化成就驱动体验,因此在教学场景中,我们也注重此类设计。

  新府学的学生不仅在数学及其他学科领域表现出色,在艺术、体育方面也拥有多元化课程支持与充分展示平台。体育对学生韧性和逆商的培养至关重要,教会学生两件关键之事:如何在遵守规则的前提下赢得胜利,以及如何有尊严地面对失败,这是其他学科难以直接赋予学生的宝贵财富。

  我校积极引入外部资源,如剑桥大学副校长与学生面对面交流未来发展,中国男子足球历史巅峰时期的教练米卢与学生分享经验。学生代表我校参与各类活动,不仅完成学业任务,更发掘自身社会化价值与意义。在 MYP阶段,学生需完成小组协作社区设计,结合自身主题,将学习与社会发展需求相结合,在此过程中展现领导力,发掘社会价值,这些都是培养觉醒学习者的必经之路,学生还需完成个人设计,满足个性化内容需求,不仅要在纸面上呈现成果,更要清晰阐述思想,充分表达自我。

  近年来,我校升学成果获得更多认可,从侧面印证了我校教育教学体系能够满足学生不同阶段发展需求,确保 100% 的学生能够入读世界排名前 100 名的大学,为学生提供更多选择空间。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