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新浪财经上市公司研究院
作者:坤
在厨电小家电赛道“遍地开花”的,通过高溢价收购了一家亏损公司,入局了个护小家电赛道。
近日,小熊电器发布公告表示,收购广东罗曼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罗曼智能”)合计61.78%的股权,交易价格合计为1.54亿元。而罗曼智能100%的股权估值为2.50亿元,小熊电器此次收购超一倍溢价。更何况,罗曼智能2023年还陷于亏损中,80%收入来自代工,“造血”能力也并不稳定。
此次收购,或是小熊电器进军个护小家电的信号。但罗曼智能剥离自主品牌、赛道并非小熊电器在厨房小家电的“舒适区”,究竟给公司的业绩带来助力还是拖累,仍有待观察。
1.5亿高溢价收购罗曼智能 入局个护小家电赛道?
7月初,小熊电器发布公告表示拟以现金1.54亿元收购广东罗曼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61.78%的股权。本次交易完成后,小熊电器将拥有罗曼智能控股权地位,罗曼智能将纳入公司合并报表范围。而7月17日,小熊电器再发布公告表示,罗曼智能已办理完成股权转让等相关的工商变更登记手续,并取得了由东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换发的营业执照。
据公告显示,罗曼智能已经在个护小家电行业中有15年,拥有成熟完善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体系,主营产品包括口腔护理电器、美发护理电器,其中收入占比较高的产品主要是电动牙刷、电吹风、直发器等。
由此来看,小熊电器此次斥资1.54亿元收购罗曼智能,是下一步将布局个护小家电赛道的信号。但罗曼智能又是否是能够助力小熊电器的优质标的?
从公司本身业绩情况来看,罗曼智能过去两年的业绩表现难言亮眼。据公告表示,2022-2023年,罗曼智能实现营业收入分别为5.03亿元、5.05亿元,近乎0增长;同期净利润分别为1750.17万元、-372.46万元,不仅盈利规模不高,2023年还由盈转亏陷于亏损中;同期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分别为7402.38万元、3509.00万元,“造血”能力并不稳定。
从经营模式来看,罗曼智能的优势显然更在于代工业务,而自主品牌则有所拖累,未来也很难给小熊电器带来品牌加持。据公告显示,2023年罗曼智能代工业务的收入占比为80%,代工客户来自日本、欧洲、美国、南美、中东地区等地,包括荷兰飞利浦、日本松下、日本雅萌、法国赛博等品牌。而自主品牌方面,收入占比仅有20%,更何况该项业务自投入运营以来持续亏损,对罗曼智能整体的业绩都造成了拖累,导致公司2023年净利润为负。
尽管根据交易协议,罗曼智能在被收购后将剥离自主品牌业务,更加专注于代工业务,但被收购后罗曼智能的业绩表现是否会对小熊电器带来拖累,仍有待观察。
更何况,小熊电器此次收购称得上是高溢价收购亏损公司。截至2023年12月31日,罗曼智能的净资产为11,951.93元。而根据标的资产评估结果,罗曼智能的100%股权估值确定为2.50亿元,增值1.3亿元,增值率109.23%。
收购亏损标的背后:小熊电器陷增长焦虑
溢价一倍收购亏损标的的背后,实际上是小熊电器在厨房小家电为主场陷入增长放缓的焦虑。
从近十年的跨度来看,小熊电器上市以来的确实现了较为持续的增长,收入规模从2016年的10亿元规模逐渐增长至2023年的47亿元,归母净利润也翻了数倍。
但从业绩增速来看,近年来小熊电器的收入与归母净利润增速却在逐渐放缓。其中,2021年小熊电器出现了上市以来首次收入与净利润双双负增长,营业收入同比减少1.46%,而归母净利润则大幅下滑33.81%。而双双下滑在2022年则有所恢复。
实际上,结合外部环境与市场来看,2020-2022年居民居家场景增多,对自制食物、日常使用小家电等方面的需求也明显提升,对小熊电器的业绩提振已是利好。从2023年来看,尽管仍然收入净利双增,但增幅已经远不如前。2024年一季度,小熊电器再次陷入了收入、净利润双双下滑的局面,其中收入同比减少4.58%,归母净利润同比减少8.53%。
更何况,不仅是小熊电器,厨房小家电赛道本身也已经增长见顶。根据奥维云网的数据显示,2023年国内厨房小家电整体零售额为549.3亿元,同比下降9.6%;零售量26543万台,同比下降1.8%。2024年一季度下滑依然没有止住,整体零售额144亿元,同比下降0.6%;零售量7202万台,同比上涨6.1%;均价200元,同比下降6.3%。
而小熊电器一直以来以厨房小家电为主业,2023年收入占比高达77.33%,显然整体经营表现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行业影响。
而在行业之外,小熊电器近年来在各项费用方面也大手笔支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公司的盈利空间。其中,特别是销售费用从2019年的不到4亿元 翻倍增长至2023年的8.84亿元,销售费用率高达18.76%。而管理费用、研发费用近年来也持续增长,但不论是规模还是增幅,都逊色于销售费用。
此次收购,尽管小熊电器与罗曼智能签订了“对赌协议”,但剥离自主品牌、赛道并非小熊电器在厨房小家电的“舒适区”,究竟给公司的业绩带来助力还是拖累,仍有待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