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军报评汪守德《梦见——周振天创作艺术论》

娱乐 (19) 2022-03-26 21:57:46
解放军报评汪守德《梦见——周振天创作艺术论》 (http://www.cnwts.cn/) 娱乐 第1张

  原文来自:解放军报

  原标题:深耕强军沃土 打造精品力作——读文艺评论新著《梦见——周振天创作艺术论》

  阅读汪守德的文艺评论新作《梦见——周振天创作艺术论》(作家出版社2022年1月,以下简称《梦见》),不觉间就被带入一片艺术的梦境。汪守德和周振天都是长期扎根我军文艺战线的老兵。那些经过时间淘洗与沉淀的文学哲思和艺术经验,充盈着玉盘散珠般的质感——在梦一般的世界里绽放晶莹剔透的光泽。

  一

  人生的梦,多半是从童年开始的。汪守德的文艺评论从周振天的童年生活切入,没有落入一般人物评传式的模式。童年生活对作家而言,是贯穿于整个艺术人生的不竭源泉;而对于批评家而言,作家的童年生活,往往蕴含着理解作家作品的深层密码。找到这些密码,就能对作家的艺术人生有比较真切的把握。这可以算是文学批评的一条基本规律。

  从《梦见》中,我们可以看到,周振天的童年生活与他的艺术人生有着莫大的关联。父母的革命生涯、家里的书香氛围、天津街头的市井生活、家门口的儿童电影院、 14岁就考入天津人民艺术剧院的儿童剧团……这些经历积淀成为周振天艺术人生的底色,那些故事、人物还有文艺经典,让周振天永生难忘,也在不觉间培育着一颗梦想之种。

  种子的生命力量是强大而坚韧的。回看周振天数十年来的创作轨迹,从长篇电视连续剧《潮起潮落》到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电影《红海行动》,从小说、话剧、音乐剧到电影、电视剧、电视专题片,从人物传记题材到革命历史题材,从部队题材到地方题材,其创作范围之广、成果之丰、分量之重,都是让人惊叹的。是什么让他保持如此旺盛的艺术创造力?是什么让他不知疲倦地奔波于各个现场……在《梦见》中,汪守德像一位极具耐心的匠人,一缕一缕地梳理着周振天的心灵与创作轨迹,而且不时把目光投向二者之间的关联。结果,汪守德又为我们编织起一个新的梦境,其中自然有我们想要的答案。在我看来,这是从童年时代就已经培育形成的热爱。这种热爱,就像一种原始冲动,总是在作家心底有节奏地迸发出来。每当它奔涌而来,便让作家点燃火一般的创作激情,调动起所有的创作潜力和灵感。如此,我们或许就理解了周振天在过去数十年间,为何总是对创作抱着童真般的好奇心,总愿意在陌生的时间深处享受孤独,总能在不经意间拿出让人眼前一亮的作品。就像根之于树,艺术已经成为他生命断不可缺的部分。

  二

  当艺术成为生命的一部分,创作就成为了一种生活方式。生活中的点滴,都在不知不觉中为创作铺垫、准备。在《梦见》中,汪守德特别强调了周振天深厚的生活积累。的确,这是周振天艺术人生的一个鲜明特点,而且尤其体现在海军题材创作上。

  被特招进入海政话剧团后,32岁的周振天很快被派到部队代职锻炼。此后多年,他总是抓住一切机会下基层、去海岛、登舰艇,多次随舰艇出海,多次到海军执行重大任务的部队,到那些最具典型意义、最有代表性的部队去体验生活。

  汪守德在“后记”中,谈到这样一个细节。在写到在某潜艇代职的经历时,他问周振天还记不记得当时那位艇长叫什么名字。没过多久,周振天就传过来一张照片。那是在一张有些发皱的、似乎是笔记本的纸张上,用钢笔书写着潜艇上的人员名单,打头的名字便是艇长孙荫生。这令汪守德十分惊讶。几十年过去了,这个名单还被周振天完好地保存着。汪守德由此感慨:“对此,我只能说这既反映了他对潜艇官兵所怀有的生死与共的感情,也反映出他作为一个创作者的细心与精心……我不知道在周振天的宝盒中,还珍藏着多少并非只具个人意义的宝物。”

  这样的“宝物”有多少?可能没有人知道,但是透过汪守德的介绍,我们知道这些“宝物”一直深深影响着周振天的创作与人生。比如西沙中建岛上的那畦青菜。那是1982年5月,周振天随文工团登上中建岛。当时,青菜尚没到收获时节,但为了盛情款待远道而来的客人,官兵从菜地里拔起了还没来得及伸展开叶片的青菜芽。后来,周振天才知道,由于环境恶劣,岛上种出的青菜是极为珍贵的。官兵为了那畦青菜,不知费了多少心血。为了确定什么时候吃这一畦菜,党支部要专门开会研究。收割青菜的那天,小岛仿佛过节一般。而当青菜被端上饭桌时,战士们老半天没有人动一下筷子……了解到这一切后,周振天的内心产生了强烈的负疚感。好多年过去了,中建岛之行仍使周振天难以忘怀,尤其是岛上那畦青菜。

  诗人里尔克说:“一切严肃的事情都是艰难的,而一切又是严肃的。”对文艺工作者而言,深入生活、体验生活是一件非常严肃的事情,来不得半点虚假漂浮;与军营生活的距离,也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军事文艺工作者的创作成就。从以电视剧《蓝色国门》、话剧《天边有群男子汉》、电影《天涯并不遥远》等作品为代表的“远岛系列”,到以电影《蓝鲸紧急出动》、电视剧《舰在亚丁湾》、话剧《深海》等作品为代表的舰艇系列;从以话剧《海军世家》、电视剧《潮起潮落》《驱逐舰舰长》到电影《敬礼,我的教官》、人物传记电视剧《海军少将张学思》等作品为代表的海军发展足迹系列,周振天的海军题材作品之所以丰厚,很大程度上来源于他始终如一、不知疲倦地深入生活,为创作累积起无数宝贵素材。同时,这也使得他的海军题材作品,成为海军建设发展历程的生动见证。就像汪守德在书中评价的:“毫不夸张地说,他一个人的海军题材的各类文艺作品,就如当代我国海军军人形象的百科全书和人物画廊。”

  更为重要的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积累在周振天内心不断泛起、激荡,进而升华着他对军人品格、人生境界、道德精神、历史思辨等宏大主题的体悟。这些体悟又被周振天不露痕迹地化作不同作品中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动人心魄的对白、让人难忘的细节等。周振天在2020年创作完成的话剧《深海》就很典型。这是一部以“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为故事原型的剧作。其中,我们依然能感受到周振天40多年前代职经历的影子。这种影子,当然不是简单的生活复刻,而是基于对主人公精神世界的深切理解和热情歌颂。作品展现的精神光彩,可以说是周振天经过多年沉淀、用心捧出来的。对此,汪守德评价说:“这就是军旅生活给他的馈赠,也是他本身所具有的家国情怀同主人公的精神世界融合在了一起,使他的作品显现出源自真实生活而动人心魄的魅力。”

  三

  家国情怀,是汪守德评论周振天艺术创作的一个关键词。诚然,这是理解周振天艺术人生的一把关键钥匙。而且,这把钥匙打开的,除了故事之门,更有隐含在故事背后的文化自觉。

  在汪守德看来,周振天是一位内心始终抱有一种理想主义情怀的军旅作家。这让他在从事军事题材创作的同时,也把观察的视野投向广阔的社会生活,投向他所关注的整个电视剧行业。面对电视剧创作在过去一段时间里出现的种种乱象,周振天产生了深深的忧虑。由此,他也更加坚定,创作要从现实出发,一定要从我们的民族情感、民族文化中去寻找创新点,寻找文化与社会深层的东西。

  在《梦见》中,汪守德用较大篇幅分析了那部传播极广的电视剧《神医喜来乐》。汪守德认为,在看似轻松有趣的喜剧性的剧情中,周振天进行的是对近代以来政治语境、民族心理、文化传统的审视和批判,是对当代中国人的精神状态的内省与透视。这些都源自于周振天作为一名作家所秉持的社会良知、对中国文化的深切剖析。

  汪守德的这些观点无疑在很大程度上延伸了作品的文化意蕴,也把周振天隐含在作品背后的文化思考展现出来。汪守德深知,不仅是《神医喜来乐》,周振天创作的电视剧《闯天下》《楼外楼》《小站风云》、电影《老少爷们上法场》《火种》等,还有海军题材电视剧《喊海》《蓝色国门》《潮起潮落》、音乐剧《赤道雨》等众多作品,观众总能从中感受到其中蕴含的家国情怀和历史文化之思。

  与此同时,作为长期关注当代文艺创作的批评家,汪守德对电视剧创作在那些年出现的浮躁与乱象,亦是感同身受的。在不同的场合,他和周振天都曾一次次思考当代文艺工作者的使命,一次次讨论可能的突破口。由此,汪守德才能敏锐感知到周振天作品的韵外之致,并认为这种具有宏阔文化视野的创作,对整个影视创作来说都是大有裨益的。

  今天看来,无论是周振天的自觉,还是汪守德的感喟,都饱含着文艺工作者的现实关怀和对自身使命的清醒认识。时代在进步,社会生活在不断更新,但是崇高价值永恒。强烈的时代使命感和文化责任感,永远应该是作家和评论家心中最重要的砝码。

  四

  艺术是一条最终通向哲学的大道。好的作品应该就像从作者心底流出的清泉,伴着心香缕缕,又流到读者的心坎上。

  从学术上说,《梦见》作为对当代知名剧作家的系统研究,无疑具有文艺史的意义。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汪守德在评价周振天作品时,总是自觉将其放置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大背景下,乃至站在中华文化传承的脉络中去考察作品的价值,去评价作者的探索。这种宏阔视野和时间纵深感,一方面可以超越单一的作品批评,让人感知到作家作品在时代文化中的位置,看到作家作品的文化价值;另一方面也可以让我们对当代文艺的整体景观和前进脚步,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在万紫千红的背后,文艺工作者在坚持什么,往前探索了什么,眼下还缺少什么……时代文艺的宏观思考,往往都能在那些具有代表性的作家身上,寻觅到“缩影”般的注脚。当然,作为军旅批评家,汪守德对周振天创作艺术客观冷静的思考,对当下军事文艺创作更具现实启示意义。

  今天,强军兴军的时代大潮正奔涌向前。更多具有新时代特质的强军故事和强军人物正在不断涌现,强军实践对强军文艺的呼唤更加迫切。与此同时,军事文艺作品在全社会的分量越来越重,军队与地方联合打造军事文艺精品,正成为一种趋势。所有这些,都让军事文艺创作的语境正在发生巨大变化。但也要清醒看到,创作语境的变化不会从根本上改变文艺创作的基本规律。对军事文艺而言,服务强军、服务基层、服务官兵,永远都是创作的根本导向。带着真挚情感贴近官兵、深入基层、反映生活,勇于在坚守本色中实现创新,也都是打造精品力作的不二法门。怎样与时代同频共振,靠什么赢得受众,使命担当怎样体现……在这些问题上,周振天的探索和汪守德的思考,都能为我们今天深耕强军沃土、打造精品力作提供重要参考。从这个意义上说,《梦见》不仅是“周振天创作艺术论”,也是“周振天现象论”,还是凝结着一代人智慧与心血的“军事文艺哲学论”。

  梦见,是一个内涵丰富的意象。徜徉在艺术殿堂,周振天梦见了什么?汪守德又梦见了什么?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唯见心泉流淌,心香入梦。我忽然觉得,我们或许都在一个梦里,梦中的远方亦是梦开始的地方。

  解放军报·■栗振宇

(责编:Koyo)

THE END